这些年,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直到最近才终于明白其中的缘由。
曾几何时,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特色小镇。然而,我对于所谓的特色小镇持有一种疑虑。在我看来,这些小镇的建设大多流于形式,缺少真正的内核。为什么各地如此热衷于这种形式的基建和房地产发展呢?
时间流转至前两年,贵州榕江县的“村BA”赛事风靡全国,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村BA”的热潮。紧接着,今年上半年,江苏的足球联赛“苏超”在互联网上火爆起来。而后,各地也迅速掀起了建设省级足球联赛的热潮,如“赣超”、“湘超”、“齐鲁超级联赛”等。
那么,我们为何要探讨这些跟风的现象呢?从“苏超”到各地的“超”,它们的成功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不论是“苏超”还是两年前的“村BA”,它们的成功背后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后来的模仿者大多只是复制了赛事的形式,却忽略了其最核心的本质。
这个核心本质就是自下而上、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源自于草根群体,如当地的村民、摊贩、司机、学生等,他们为了娱乐和地方荣誉而组织的比赛。这种纯粹的热爱带来了最真实的激情和快乐,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然而,模仿者们往往是看到了“村超”、“苏超”的流量后,急于复制一个“现象”来宣传城市、拉动经济。他们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参与者可能被组织起来,观众也可能感觉像是在完成任务,因此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加上流量时机的流逝和审美疲劳的影响,这种“为搞而搞”的活动很难再吸引公众的关注。
那么,为什么大家还如此热衷于跟风呢?背后的动机其实远比表面的成功与失败要复杂得多。这反映了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和体制机制。首先,地方主官们怕错过风口,不愿意承担错过机会的风险。同时,他们也希望在其任期内留下显著的政绩,因此即使成功率不高,也愿意尝试。
此外,地方主官们还希望通过快速启动、声势浩大的工程来展示其“积极作为”的形象。对于品牌方、赞助商等来说,任何一个新的“超”都是潜在的流量富矿。他们更关注短期内的收益,而不是活动本身的长期成功。
还有一种从众心理在起作用。民众看到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后,也会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拥有同样的关注度和荣耀感。这种美好的愿望使得大家愿意支持甚至推动这类活动,即使前景并不明朗。
然而,“苏超”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它本质上是“有机的生长”,而不是“机械的制造”。后来的跟风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异化了内核,将自下而上的文化现象变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或商业项目。他们只模仿了形式,却忽略了真正的灵魂。
尽管如此,跟风的行为仍会持续。因为这背后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政策焦虑、商业资本的流量投机和社会群体的从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然而,真正的启示在于:各地应该深度挖掘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和资源禀赋,而不是盲目模仿别人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