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预赛H组的最后一轮比赛在8月22日的玉溪高原足球训练基地圆满结束,2025赛季中国足球青少年精英联赛的预赛阶段赛事画上了句号。紧随其后的16支强队,将踏入晋级赛和决赛阶段的征程。为了增强赛事的竞技性,并给予参赛球队更多的实战机会,中国足协和中足联对本赛季U21联赛的赛制进行了精心的调整。
尽管赛制相对复杂,包括了主客场制、分级与晋级办法等多元化设置,旨在为各俱乐部队提供更多实战锻炼的机会,特别是与强队的对决。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一个现实:各球队的实力参差不齐,强弱悬殊的情况依然存在。比赛中10球以上的惨败屡见不鲜,无疑给比赛的竞争品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赛事名称的变更,本赛季U21联赛的竞赛办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两个赛季中实行的“升2”政策,即冠、亚军球队直接升入新赛季中乙联赛的办法,被调整为“升0.5”。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足协和中足联对于优化中乙职业联赛竞争品质、鼓励更多业余球队向职业化迈进的考量。然而,对于志在攀登更高竞赛舞台的各职业俱乐部U21梯队来说,升乙名额的减少仍是一大遗憾。
在本次赛事中,H组的比赛尤为引人注目。其中,赣州瑞狮、石家庄功夫、青岛红狮的U21队不幸被淘汰出局。而在I、J两个小组中,前四名的球队将进入最终的决赛阶段争冠组,而后四名的球队则将参加排位赛。这样的赛制为各队提供了更多的比赛机会,尤其是与强队的交锋。
然而,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仍对比赛的竞争品质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例如,在预赛G组的最后一轮比赛中,兰州陇原竞技U21队以0比11的惨败收场,这样的比分在这支球队身上已非首次出现。在本赛季的其他轮次中,也出现了0比17、0比12等令人震惊的比分。除了G组的兰州陇原竞技队外,H组的昆明城星U21队也遭遇了类似的惨败。
这些悬殊比分的出现,原因各异。有的球队因主力球员参加其他比赛而实力大减,有的则是因替补球员缺乏比赛经验而失利。尽管U21联赛经过过去三个赛季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得到了大多数俱乐部的认可和欢迎,但如何平衡各队实力差距,提高比赛的竞争品质,仍是赛事主办方需要面对的难题。
有内部人士提议,从下个赛季开始,采用分级办赛的方式运营U21联赛。通过专业评判,为报名球队进行分级,分别进行各级别赛事。这样可以更好地平衡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竞技水平。不过,这一提议仍需赛事主办方、俱乐部及各方的进一步沟通与协商。
总之,经过三个赛季的努力与完善,U21联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影响力。不仅活跃在中超、中甲、中乙联赛的球员曾在此闪耀,而且以原俱乐部U21代表队为班底的球队也能脱颖而出。因此,中国足协和中足联有必要保持这一良好势头,继续优化U21联赛的建制,为年轻球员提供更多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