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月的尾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第五轮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其中,苏州队与扬州队的比赛抢票场面空前盛大,两轮抢票总人数创纪录地达到了惊人的144万人次。这一数字与联赛持续增长的现场观赛人数、线上观赛人数以及网络话题度一同见证了“苏超”作为“超级IP”的巨大吸引力。
这种备受瞩目的盛况并非首次出现。半年前,杭州凭借其新兴科技公司的集体崛起,如DeepSeek通用大模型一周内便增加了1亿用户,迅速成为今年首个“网红城市”。同样,在2023年的春天,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地也纷纷上演了类似的火爆场面。
这些“网红城市”的崛起,源于生活场景的裂变式传播。它们所掀起的“人气”不仅强化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发展信心,更具有正外部性效应。以淄博为例,“淄博烧烤”的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进淄赶烤”的场面人山人海,令人震撼。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从烧烤摊贩到出租车司机,全市总动员积极承接流量,凝聚起了强大的合力。这种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而在江苏,“苏超”的火爆则展现了另一种魅力。其影响之广,已经形成了全省联动的效应。各设区市轮流做主场,竞相升级吸引外地市民、游客观赛、打卡的优惠措施。这种联赛就像流动的盛宴,让各地都有机会像常州那样抓住风口,成为新的网红城市。
市场经济的背后其实是预期经济。通过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优化游客体验,倒逼营商环境的改善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网红城市”传递出积极信号,提升了发展预期。同时,这些城市也对未来的期许提供了数据支撑,示范效应以及社会情绪和活力的传导。多个城市轮流成为“网红”,形成了一种排浪效应,持续强化了人们对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内生动力和适应性的信心。
在我参与的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浙江行活动中,我见识到了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六小龙”展厅的繁荣景象。这里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通用性最广的引领技术。像杭州这样的地方,正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激发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入思考。
而在江苏的“苏超”联赛中,我们看到了常州等城市因为球队的表现而走红。常州的参赛队虽然积分末位,但流量高居第一。这是因为全队永不言弃的表现使舆论从调侃转向了全方位的支持。这支业余联赛中的队伍,与为美好生活不懈打拼的普通人的自我认同声气相求、彼此激荡,奔涌起昂扬奋发的精神气场,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和正向预期。
面对发展中的挑战,许多地方都在研究如何破圈、突围。江苏等地在思考如何从“淄博烧烤现象”中学习,选准突破口,一手引进、激活各类资本和生产要素,一手优化营商环境。江苏作为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方阵的地区,正在谋求更大、更多的突破,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如今,“苏超”联赛的风华正茂不仅成就了常州等新的网红城市,更传递出了宝贵的价值。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是科技驱动还是全省联动,无论是“一纸票根激活多城消费”还是奔涌的精、气、神,都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和正向预期。“苏超”的成功不仅是一场足球的胜利,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