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足协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份关于最新一期争议判罚的评审报告。报告中特别针对上周中超联赛的一场引人注目的比赛的判罚结果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在这场浙江队与上海海港队的2比2战平比赛中,主队浙江队在常规时间最后时刻的追平比分的进球,被主裁判和视频裁判的联合决策所取消。
足协对此的解释是:在角球开出之前,浙江队球员的犯规动作未被裁判员即时察觉并吹罚。待角球开出后比赛恢复,进球已经产生,但此时视频裁判介入。然而,介入的时间和方式存在错误,导致这粒进球被判定为无效。尽管如此,浙江队最终还是顽强地扳平了比分。如果这粒进球未被判定有效,浙江队将失去这一分,形势将大为不利。
足协能够直面问题,对浙江队的申诉进行公正的平反,相较于过去的几个赛季,确实展现出了进步的态势。然而,错判和漏判频繁出现的问题仍令人堪忧。中超裁判员的业务水平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改进。过去几个赛季,我们尚未看到显著的提升。足协到了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的时刻了。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再次突显了中超卫冕冠军在比赛中获得的额外好处。若不是因为裁判员强行吹掉浙江队的进球,比赛的胜负格局可能会完全逆转。上海海港甚至有可能因此一分未得。在过去几个赛季中,上海海港屡次在争议判罚中获利。这样的情况频繁发生,对于中超联赛的其他球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次和强强对话中,裁判员的重大错判和漏判不仅会改变比赛的最终结果,还可能对整季的冠军争夺和球队升降级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国足协而言,进行争议判罚的最终评审和裁定只是第一步。若要真正减少或杜绝争议判罚的发生,对裁判员进行深入的培训和提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那些连何时应介入比赛、如何介入的基本规则都弄不清楚的裁判员来说,他们或许真的不再适合继续留在这个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