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昊与杨斯羽
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中心小学的操场上,足球教练保罗·切卡·梅纳的身影如约而至。铃声响起,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涌向他。
保罗来自西班牙卡斯特利翁省,拥有着拉丁人特有的络腮胡和卷发。他的到来,给这所小学带来了别样的足球氛围。他不仅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更用他的热情和专业,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保罗的足球生涯始于他的家乡——卡斯特利翁。他从小就是当地一家足球俱乐部的“死忠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18岁那年,他脱下球靴,拿起教鞭,开始了他的教练生涯。他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帮助当地青训球员训练,最终成为一名欧足联PRO级教练。
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一张上海的风景片。一张高楼林立的陆家嘴照片,像科幻电影的场景一般吸引了他。当他在30岁时得到去中国担任足球教练的机会时,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段旅程。他说:“就像候鸟迁徙一样,我知道自己要去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在中国,保罗感到更多的是惊喜。他喜欢过马路时行人与车辆的默契、地铁里井然有序的排队、干净整洁时尚的街道以及餐厅里丰富多样的菜系。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有了安全感,“即使在半夜,我都能放心地在街上走,晚上睡觉不锁门都没问题。”如今,他在中国的第五个年头,除了上海,他还去过浙江。
在昌平区小汤山中心小学,保罗从周一到周五都会骑着一辆国产电动车,穿梭在各个小学之间,播撒他对足球的热爱。他的训练课有一种魔力,他总会将技术训练和趣味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攻防技巧。他不仅教孩子们如何踢球,更注重培养他们对足球的热爱。
保罗的训练课风格颇似西班牙男子国家足球队,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通过分阶段的团队练习,他一点点搭建起孩子们的战术框架与团队默契。他曾带领昌平区城关小学的孩子们参加了多次校际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决心。
如今保罗已经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平时他带学生训练周末则喜欢逛逛公园、品尝特色中餐、看一场中国足球俱乐部的比赛。语言曾是保罗面临的一大挑战但现在他已经可以和中国学生进行简单沟通了他依旧坚持每周抽出时间学习中文。
去年免签政策让保罗的家人有机会来中国旅游他们第一次坐飞机出国就选择了中国。“当听说现在免签入境中国的时间延长到30天他们兴奋不已早早订好了今年10月来中国的机票期待体验地地道道的中华文化。”他的两个侄子在中国待了14天之后便决定再次来访这也让保罗更加坚定地要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耕耘。
展望未来保罗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教练来到中国工作生活在这里;希望他们将更多不同的足球教育理念带到中国;也希望中国足球事业能够蓬勃发展培养出更多的足球人才。“我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耕耘。”保罗说这是他对中国、对足球的承诺和期待。
一堂训练课结束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脱下球鞋整理衣服而保罗则扛着标志杆手提标志桶将训练装备放回器材室。当被问及是否想让保罗回西班牙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想”。这也许是保罗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收获的最直接的认可和喜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