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王俊杰这个名字,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篮球界这个夏天最炙手可热的存在。在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虽然以微弱的分差惜败,但是这并未掩盖住王俊杰的耀眼光芒。FIBA赛后公布的全明星五人名单中,他与胡金秋的入选,无疑是对他篮球才华的肯定。
王俊杰的未来计划清晰明了,他可能参加NBA选秀,若未能成功,则优先考虑在海外历练,等到24、25岁再评估是否回国。这种选择并非“摊牌不打CBA”,而是他正在将自己的篮球天赋和潜力推向更高的平台。这也使得舆论的焦点从“CBA谁能签下他”自然转向了“国内青训与联赛该如何跟上”。
大多数球迷对王俊杰的选择表示支持。他们认为,王俊杰并没有“叛离”CBA,而是在以更高的标准来打磨自己。他的场均出场时间超过23分钟,能够贡献13分、4.2个篮板、1.3次助攻,投篮命中率高达56.1%,三分命中率也达到了47.8%。这些硬性指标足以证明他在亚洲杯上的高效表现,也让他成功入选全明星五人阵容。这组数字和他在决赛中的表现,都充分展示了“现代技能包”在中国球员身上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
今年,王俊杰的出色表现只是中国篮球“海外兵团”雏形的一角。这个雏形显示了中国篮球通道的多层次、分梯度地铺开。像杨瀚森、曾凡博、林葳、余嘉豪等年轻球员,他们的选择不再单一,而是开始尝试多层级、分梯度的国际发展。他们有的在NBA选秀中被看好,有的在G联赛、欧洲联赛锻炼,还有的在NCAA继续打磨。这种趋势表明,我们讨论的“留洋”,已经不再是口号和孤勇,而是逐步成形的生态。
支持“先海外再评估”的观点,并不是出于情绪,而是基于比赛与路径的匹配度。首先,王俊杰的技战术风格与国际潮流同频,他的空间感、脚步和投射能力,都是中国球员在国际赛场上最缺乏的“可移植技能包”。继续在高对抗、高节奏、强决策密度的环境中打磨,更有利于他将这身本领练得更稳定。其次,王俊杰的可塑性已经给出了样本。在旧金山大学,无论角色和出场时间如何变化,他都能通过训练和适应重新回到首发位置。这种上限的开发,需要更强的对抗、更激烈的位置竞争和更复杂的技战术语境,而这些,海外平台更能提供。再次,像郭士强这样的教练,对球员的“吃、住、行、交友”都有详细的叮嘱和调整,这有助于球员将“做好一件事”变成“每天都按标准做事”。
然而,对应地,联赛端的问题也需要正面回应。青训理念的更新还不彻底,很多俱乐部仍将青年队的首要任务理解为“把人抠出来顶比赛”,而不是“按照位置趋势做深度开发”。此外,薪酬与流动机制的激励效应偏弱,导致“顶尖潜力”留在国内的性价比下降。中国篮球需要承认并拥抱“人才向上流动”的现实,再用制度把它转化为良性循环。同时,“权属逻辑”也需要更公开透明,避免制造不必要的争端和信任危机。
因此,中国篮球到了今天,已经不得不承认并主动拥抱“双轨并行”的现实。一轨是俱乐部青训,一轨是家庭与社会资源出海。我们需要把“谁培养、谁受益”的补偿机制与转化路径写进规则,让不同培养路径的投入“看得见、算得清”。同时,我们需要升级“联赛—国家队—海外平台”的协同,为“留洋发展”的球员建立清晰的国家队窗口和回国参赛绿色通道,避免制度摩擦。更关键的是倒逼青训课程改革,把投射稳定性、弱侧决策、脚步与对抗下终结这类“现代技能包”变成硬性要求。
笔者相信球迷们绝对不会担心“CBA被掏空”,他们更担心的是明知世界在变却不肯换挡。球员有权追求更高的天花板,联赛也必须具备把人才“流出去、再流回来”的能力。只有把门打开,把规则补齐,把训练升级,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像王俊杰这样的优秀球员。等到某一天,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海外真正站住了脚跟,那将不是某一家俱乐部的损失,而会是整个中国篮球的收获。
原标题:《中国篮球迈向国际化:双轨并行的新格局》
栏目主编: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
cba直播